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凸显家庭教育的重要。
一、当前未成年人家庭结构、教育理念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前的未成年人大多独生子女,家庭主要成员结构为“六老一小”呈倒“金字塔”式。许多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主宰的地位,家长对他们百般宠爱,使得家庭教育变的畸形——孩子极端自我,却不能自立。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异常,很难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家长的希冀背道而驰。
作为新一代的家长,基本上沿袭着农耕经济时代后期和工业经济时代前期的教育理念,他们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读书—考试一名校一好饭碗,这是他们认定的颠扑不破的“正道”。
然而,许多家长远远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二、未成年人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孩子越大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上学前,活蹦乱跳跟在你的身后总在问十万个为什么;上学后,却变得沉默寡言什么都不问了;小时候一双亮晶的眼睛,上学后却变得暗淡无光了......求知本来是人类最大的快乐,现在对许多孩子却变成了无尽的灾难!更令人痛心的是:孩子应该是我们天然的朋友,怎么一个个变成了我们最亲密的敌人?这是为什么啊?结论是:中国人太爱孩子了!农民光爱庄稼行吗?只有懂技术才能有好收成。家长光爱孩子还远远不够,只有懂孩子,孩子才会有美好的人生。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就是伤害。然而,有太多的家长他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完全“无证上岗”,生生的把爱变成了伤害。孩子聪颖的天资被他们“不知不觉”地埋没掉;孩子的求知欲被他们“自以为是”地早早扼杀掉;孩子的前程在“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被葬送掉。于是,孩子的教育就出现了问题,与你的期望越来越远。因此,做一个称职的家长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必须“持证上岗”。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应该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父母的相关知识,这种知识准备的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目前,家庭教育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同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家庭教育指导纲要》。但是,在现实中,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今,一些家庭教育表现为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高度竞争性,知识经济的兴起,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家庭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加大智力投入,但不能片面地强化智育,夸大智力的影响力。许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就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从幼儿就对其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这样做,对孩子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家长们本意是要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事实上经常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对孩子智力开发无益。虽然智力经常是通过掌握知识而形成与发展的,但是,孩子真正能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其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一旦孩子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因此,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要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
(二)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溺爱式直接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专制式则相反,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就“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孩子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孩子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不健康。
(三)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
未成年人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的条件等。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家庭教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持久影响的主要是指后者。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孩子耳濡目染了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方城”,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孩子处于自由放任当中。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孩子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模仿,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透脑筋,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缺乏对孩子健康成长层次的把握
对一个孩子的抚养是有层次的:一是要有一个安全的生命;二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三是要有生存和做人的能力;四是要成才。
可是现在的家长只注重最后一个,一味地要求孩子有出息,最后成才。跨越了前三个层次,只追求第四个,那么牺牲的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忽视的是对孩子生存、自我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甚至让孩子没了生命安全。
(五)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的认识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引领和指导培育,还需要汲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营养,更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精心呵护和亲情感染,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任何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家长过分重视学校的教育,甚至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教师的培育作用放大到极限,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其它教育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重视不够,致使教育失衡。这不仅加重了学校的教育压力和负担,制约了学校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对于一个孩子,究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哪个更重要?只有学校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全部呢?
其实,当代学校教育的内涵及外延都缩小了,只能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学校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也不可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教育已经日趋产业化,教师日趋职业化的今天,虽然我们积极倡导“立德树人”,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教书是天职,育人却是难以承担的使命。因为,捆绑在教师和学校身上的事情已经让他们难以应对了,如果再把过多的道德责任加诸学校和老师,难免会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片面强调学校责任之情形,那就显失公平了。育人,很重要,只是学校自行负担不了啊!可是,人们还是把一切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都推给了学校,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真空,就像一个只用一条腿一瘸一拐走路的人,这路不可能走直,会时常跌倒,而跌倒的责任又要由学校承担、由教育他们的老师承担。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担忧我们的教育理念,担忧孩子们是否能够真正健康地成长。
三、解决当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和有效方法
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自我定位,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替他做什么
孩子在出生后,他不可能像有些动物那样自行生长,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才能成长。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家长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替孩子做许多他无法完成的事情,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事情,绝不能全程包办代替。
目前流行的一个新称谓:“直升机父母”。指那些爱子心切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帮助,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类父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凡是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到头来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少些包办,放手交给孩子,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父母只是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事都替才是最好的管。
(二)教他做什么
家长要教给他生活的基本技能、知识和如何做人,让他健康的成长。人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怎样生活,掌握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本领。家庭是人的生活场所,比其他任何机构在传授生活技能方面都具有优势。一个人在家庭中获得的日常生活知识和能力,往往是从事社会工作和个人长远发展的基础。即使孩子成了事业上的“精英”,也同样有作为人享受家庭生活的需求,也需要练就生活中自食其力的本领。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务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和审美能力,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一靠体育锻炼,二靠从事各项劳动。孩子做些家务,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况且,在紧张的用功学习后,干点家务还是一种调节脑力的休息。脑力、体力两种形式劳动的转换,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保护和发展大脑机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劳动创造了美。可以说,不参加劳动的人,谈不上真正的审美。从不收拾自己房间的人看不到整洁美;不劳动的人看不到劳动的成果美;从不帮助他人的人感受不到行为美。孩子跟随父母做家务事,看见地面扫得干净,门窗擦得明亮,房间变得整洁,会感到劳动的伟大,会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孩子做家务对家长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可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孩子想做家务,家长是不允许的,他们认为孩子就是学习的工具。我们的教育方向出现了问题,孩子能健康成长吗?
(三)陪他做什么
家长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是孩子消除焦虑,建立信心的良药。比如:经常陪孩子读书、游戏、劳动、远足、运动......你的参与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无完人,每人皆如此。当我们在不断地给孩子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的时候,此时的你,有没有静下心来去思索一个问题:孩子应该进步,那家长呢?目前,我们的教育在一步一步改革,我们的方式在一步一步创新,我们的理念也在一步一步转变,而现在我们拥有的这些教育方式与理念,真的可以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吗?我们是不是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啊!
(四)让他做什么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跨入了商业社会。而现在的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现实中坑蒙拐骗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孩子诚恳后又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育孩子善良,结果我们发现善良的孩子有时得不到认可…… 有人就会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是不是该教孩子更加凶悍一点……我们成人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展示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方针出了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家教,他们不会说老师没教好,人家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他的一辈子就会活得特别幸福顺利。父母亲可以想一下,你们是想做一个倍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怎样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