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协商会议锡林郭勒盟委员会
您好,欢迎来到本站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石家庄
34°
首页 > 文章详细页
提案情况
案由: 关于推动边境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提案号: 0059
提案人姓名: 刘晓敏 提案时间: 2024-04-04 00:00:00
提案内容

  

  推进边境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依托边境地区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优势,打造特色边境旅游品牌,是我盟边境旗县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现以阿巴嘎旗为例,分析制约边境地区旅游发展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阿巴嘎旗旅游业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我旗旅游资源可分为人文型资源和自然型资源两大类。人文型资源主要包含别力古台部落文化、哈日阿都(黑马)文化、策格文化、生态文明教育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阿巴嘎潮尔”1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马头琴泛音演奏法”等8项;盟级非遗名录“传统马奶酒酿造技艺”等15项;旗级非遗名录“祭敖包”等80项。自然型资源涵盖山水林湖草沙,按南、北、中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包括,南部区:杨都庙、响泉、高格斯太河、乌里雅斯台沙地树林及水域景观哈日乌素、岗根锡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等;中部区:成吉思宝格达山、黑眼睛矿泉、隋唐古墓群、希哈格奇岩画;北部区:青格勒宝力格、明图布山、金界壕、海尔罕山、突厥石人、边境哨所、游牧文化保护区等。

  根据旅游资源关键要素综合评价体系,从开发利用情况、旅游价值、容量扩展、内部景点组合、外部线路联系、潜在市场、旅游设施及交通状况等方面,对全旗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

  “优”:乌里雅斯台、呼尔查干诺尔、别力古台文化园、阿巴嘎旗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浩日格山、黑马发源地僧僧宝拉格、海尔罕山、辉腾梁风电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之旅路线。

  “良”:成吉思宝格都山、查干宝拉格、阿巴嘎博物馆、哈日乌素、宝日呼舒、高格斯太河、别力古台扎桑旅游景区和中蒙边境。

  “中”:杨都庙和金界壕。

  “差”:响泉、五花草塘和巴彦高勒水库。

  (二)区域优势显明。阿巴嘎旗是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的一块绿色宝地,阿巴嘎旅游线被列入锡林郭勒千里草原大道支线。距锡林浩特机场仅有80公里,距二连浩特口岸机场260公里,可直飞北京、天津、呼市、大连、济南、重庆、乌兰巴托等国内国际各大城市;锡二铁路及303国道贯穿境内,其所在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线路等为阿巴嘎旗旅游业发展提供条件。

  (三)政策依据可靠。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为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推动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国家部委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2号)等文件,是我旗发展特色旅游业的重要政策依据,特别是对我旗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周边资源同质化,旅游产品相对单一。阿巴嘎旗虽然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数量也较多,但是与周边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的同质化问题突出,草原、河流、沙地等自然资源在盟内随处可见且大同小异,加之产品品质不足,缺乏竞争性。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大多数的文化资源并未与旅游相结合,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文旅融合程度较低。虽然我旗旅游资源丰富,但规模小、较为分散,且我旗牧区公路路况差始终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处硬伤”,“车上1小时、车下5分钟”的问题始终存在。

  二是旅游季节较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阿巴嘎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多寒潮大风,夏季温凉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阿巴嘎旗适宜夏季(七八九三个月)集中开展旅游活动。此外,大部分旅游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状态,全旗仅有1家登记备案的旅行社、1家景区(别力古台扎桑旅游区),1处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阿巴嘎驿站暨阿巴嘎旗游客服务中心,9家草原旅游经营户(其中有2家自治区4星级牧区旅游接待户);苏木镇景点周边接待服务能力弱,大多以当地牧民自发形成蒙古包形式面对游客服务,住宿选择少、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失,景点旅游服务设施如安全救护设备设施、公共厕所、指示牌等尚未配备。另外,洪格尔生态保护区红线的划定后,不仅关停了原有的旅游发展项目和相关设施,保护区内牧民打井、修路、通电、架设通讯设施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均受到限制,极大程度制约了我旗南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宣传声势营造不足,产品吸引力欠缺。对我旗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不足,地域亮点打造不突出。参与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较少,缺乏研学、度假、休闲等深度体验产品以及夜间游产品。由于旅游形式传统单一、缺少“秘境类”噱头产品,游客类型多以亲友推荐、家庭游、短途游为主,盟外游客量较小,且重游率、推广度不高。

  四是旅游收入不高,对全旗经济贡献不大。受新冠疫情和“红线保护区”划定等因素影响,2020至2022年我旗旅游业收入基本为零。在“新冠”疫情调整管控措施后,旅游业呈现逐步复苏的良好事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底我旗接待游客12.1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818万元,仅占全旗总收入的5%,对我旗经济收入的贡献有限。

  三、对策及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一是选调专业人员组成队伍,加强与国内著名文化单位及文化名人的联系协作,系统整理研究阿巴嘎旗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符合国家关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基本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通过修建网围栏或利用植物天然屏障等方式,将重点保护的沙地柏种群与外界隔离保护起来,缩小保护区范围,为洪格尔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档次。依托我旗丰厚的文化底蕴,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为指导,力求民族性与地域性、草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倾力推出既能反映蒙古民族文化内涵,又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体验式旅游产品。一是结合“孩子与马”主题文华苑项目建设,讲好阿巴嘎黑马故事,深度打造“马文化”精品,进一步提升阿巴嘎黑马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在“星空音乐季”“mini那达慕”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拓展文化演艺产品和探秘、挑战等趣味文体活动,将一些与阿巴嘎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编撰成册融入旅游路线,甚至为生活在外的阿巴嘎人打造“寻根游”路线,切实提升对盟外游客的吸引力。三是充分利用我旗气候特点延长旅游时节,在现有文旅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带有地方和民俗特色的冰雪运动项目,如开展冰雪那达慕、冬捕活动;开发趣味性冰雪运动项目,如雪地足球、雪地拔河、冰壶、冰球等对场地要求不高、推广普及性强的冰雪运动,“四季皆可游”多元吸引和满足多样化群体需求。

  (三)依托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一是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大规模开发旅游项目,扶持牧民开发民宿产品、兴办“牧人之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二是依托我旗的物产资源,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的创意研发,并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加大民族服饰、奶制品、肉制品、毡绣、皮画、奇石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包装,推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不断拓宽旅游市场。同时,尽快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或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特色购物街区,在方便游客集中购物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品质。

  (四)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努力开发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一是探索草原观光游和体验游融合发展,加深游客草原文化了解层面。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真实地展现蒙古族的历史、现实,更要把饮食、服饰、游艺、节日、经济等民俗很好的融合在旅游过程中,让游客能切身体验“做一回蒙古人”,同时可以把好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保护起来。二是结合本地特色,培育选树本地“网红”,充分“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借助蒙古族优秀的文艺演出剧目,宣传片、电影短片、微电影等,引发外界对阿巴嘎草原产生兴趣。

  (五)强化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二是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细化旅游服务。如:按照行业标准要求将各类酒店、民宿、牧人之家划分等级,满足游客不同标准需求;进一步优化旅游环线和出行旅游服务;在各大酒店、民宿、景区投放自动售卖机,销售地方特色食品,提供扫码购买、送货上门、快递邮寄服务等。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着力引进和造就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划、营销、经营人才。特别是重点培养一批素质高、熟悉本土文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四是要加强对草原旅游中的生态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注重在发展草原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使草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提案答复
回复时间: 2024-07-02 00:00:00
答复内容

  关于对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

  0059号提案的答复

  刘晓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边境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旅游业基本情况

  旅游业于 2003 年起步发展,与内蒙古草原旅游整体发展趋势相吻合。从全旗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收入来看,2014 年前旅游业显著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平缓的阶段,于 2017 年达到旅游业的小高峰人次达35万。

  自2018年,因洪格尔高勒镇涉及自治区级浑善达克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之后,旅游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因近几年疫情影响,旅游主要指标逐年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发展进入停滞状态。

  为以系统思维谋划旅游业发展,于2022年年底,确立“草原神骏阿巴嘎”形象定位,多措并举,重新出发,实现了旅游业复苏。2023年旅游人次达22万人,旅游收入达3300万元。

  二、高标准规划,引导旅游业有序发展

  一是为了重新明确旅游发展的方向,重塑旅游形象,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团队,编制了《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将于2024年正式印发实施。“规划”确立了“草原神骏阿巴嘎”的总体定位,明确了主导旅游产品体系,旨在构建草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将旅游业打造成为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粘合剂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在符合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基本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正在申请创建岗根锡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拟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聚焦核心优势,构建多元旅游产品局

  一是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了以“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为核心,夏季黑马文化节和冬季查干淖尔湖冬捕节为两大节庆品牌,以及四条特色旅游线路的“一个产业中心、两个节庆品牌、四条旅游线路产品”(一个产业中心即“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夏冬两个节庆品牌即夏季——阿巴嘎黑马文化节、冬季——查干淖尔湖冬捕节;四条旅游线路产品即洪格尔高勒镇生态之旅、阿巴嘎黑马之旅、阿巴嘎火山探秘之旅、查干淖尔湖穿越之旅)发展策略。二是围绕旅游产品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带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产业优势,集中资源实施 “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重点项目。该项目作为马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亲子游、研学游夏令营、马奶康养、特色产品体验为一体,规划设计“识马、劲马、趣马”三个区域层次,将重点围绕亲子主题,打造青少年马术骑行训练、沉浸式马文化体验、Mini儿童那达慕、“我的黑骏马”驯养等一批富有互动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新兴马文化休闲体验活动和研学活动,并配套开发“孩子与马”主题雕塑等系列文创产品。三是为打破以夏季为旺季的草原旅游限制条件,积极推出“马超”冬季赛事、“查干淖尔湖冬钓”、“草原神骏阿巴嘎”春节晚会、“草原神骏杯”新春搏克赛、“草原神骏杯”全盟七人制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特色文化旅游新业态,将旅游业与冰雪草原、民族风情、人文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冬季旅游提档升级。

  四、深挖地方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一是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新路径,重点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廷·巴特尔生态文明家庭牧场成功经验,精心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月光大队、知青林等基础设施,于2023年7月已正式推出生态文明教育精品旅游路线,承接旗域及周边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题活动、公司团建、学校教育研学等活动。二是依托洪格尔高勒镇生态资源优势,联合“道日娜”摄影公司精心推出家庭牧场+旅拍产业模式,打造旅拍营地1处。自7月份正式启动以来,生态文明教育之旅和洪格尔旅拍营地累计引流游客2700余人次,营业收入30余万元。三是实施浑善达克沙地民宿项目建设,拟打造特色民宿一处。此项目已于2023年10月份整体完工,预计2024年5月中旬投入运营。四是将“马具用品”、“马奶”“阿巴嘎潮尔”“阿巴嘎民族服饰”“阿巴嘎奶食品”等地方特色商品融入多项文旅新业态,同时顺应市场需求,推出马奶咖啡、马奶糕点等创新商品,在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弘扬、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更好地激发了消费新活力。

  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娱”体验

  一是第八届人民那达慕那达慕突出人民性、传统性、现代性三个特点,不仅设置“男儿三艺”竞技赛、民俗文化比赛等传统项目,还创新推出首届“迷你( mini)”儿童那达慕、首届马奶文化节、中蒙俄贸易商品展销会、星空露营音乐会等众多文旅品牌活动,那达慕期间旅游人次47187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08万元。二是2023年7月被评定为“中国马奶之乡”,借势“国字头”品牌热度举办第十一届“黑马文化节”、首届“蒙古马精神杯”中国马都锡林郭勒盟蒙古马超级联赛站赛事,各类比赛涵盖“男儿三艺”竞技赛、最美黑马及最美骑士评比、马上拾哈达、骑射比赛、套马比赛、耐力赛、接力赛、黑马摄影挑战赛、传统马装具用品展示等多类马赛事和活动,充分将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黑马、马奶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健康发展

  一是为积极培养与支持牧区旅游接待户,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以《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试行)》《〈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 41648-2022)实施工作导则》等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牧区旅游发展,同时将牧区接待户以多点分布式纳入《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牧区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与北京嘉煜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借助专业团队从旅游活动的策划到宣传推介,再到重点项目的运营策略制定等提供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策划方案,为旅游业提供专业的策略支持和执行保障。

  感谢您对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关于对政协锡林郭勒盟第十四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0059号提案的答复

刘晓敏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旗旅游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你提出的关于推动边境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我旗已收悉。现答复您如下:

  阿巴嘎旗旅游业于 2003 年起步发展,与内蒙古草原旅游整体发展趋势相吻合。从全旗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收入来看,2014 年前旅游业显著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平缓的阶段,于 2017 年达到旅游业的小高峰人次达35万.自2018年,因洪格尔高勒镇涉及自治区级浑善达克沙地柏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之后,我旗旅游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因近几年疫情影响,旅游主要指标逐年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发展进入停滞状态。

  为以系统思维谋划旅游业发展,我旗于2022年年底,确立“草原神骏阿巴嘎”形象定位,多措并举,重新出发,实现了旅游业复苏。2023年阿巴嘎旗旅游人次达22万人,旅游收入达3300万元。

  一、高标准规划,引导旅游业有序发展。

  一是为了重新明确旅游发展的方向,重塑旅游形象,阿巴嘎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团队,编制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将于2024年正式印发实施。“规划”确立了“草原神骏阿巴嘎”的总体定位,明确了主导旅游产品体系,旨在构建草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将旅游业打造成为阿巴嘎旗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粘合剂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在符合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基本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正在申请创建岗根锡力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拟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聚焦核心优势,构建多元旅游产品格局

  一是依托阿巴嘎旗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了以“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为核心,夏季黑马文化节和冬季查干淖尔湖冬捕节为两大节庆品牌,以及四条特色旅游线路的“一个产业中心、两个节庆品牌、四条旅游线路产品”(一个产业中心即阿巴嘎旗“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夏冬两个节庆品牌即夏季——阿巴嘎黑马文化节、冬季——查干淖尔湖冬捕节;四条旅游线路产品即洪格尔高勒镇生态之旅、阿巴嘎黑马之旅、阿巴嘎火山探秘之旅、查干淖尔湖穿越之旅)发展策略。二是围绕旅游产品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带一产、强二产、优三产”的产业优势,集中资源实施 “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重点项目。该项目作为阿巴嘎旗马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集亲子游、研学游夏令营、马奶康养、特色产品体验为一体,规划设计“识马、劲马、趣马”三个区域层次,将重点围绕亲子主题,打造青少年马术骑行训练、沉浸式马文化体验、Mini儿童那达慕、“我的黑骏马”驯养等一批富有互动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新兴马文化休闲体验活动和研学活动,并配套开发“孩子与马”主题雕塑等系列文创产品。三是为打破以夏季为旺季的草原旅游限制条件,积极推出“马超”冬季赛事、“查干淖尔湖冬钓”“草原神骏阿巴嘎”春节晚会、“草原神骏杯”新春搏克赛、“草原神骏杯”全盟七人制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特色文化旅游新业态,将旅游业与冰雪草原、民族风情、人文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冬季旅游提档升级。

  三、深挖地方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一是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新路径,重点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廷·巴特尔生态文明家庭牧场成功经验,精心打造阿巴嘎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月光大队、知青林等基础设施,于2023年7月已正式推出阿巴嘎旗生态文明教育精品旅游路线,承接旗域及周边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题活动、公司团建、学校教育研学等活动。二是依托洪格尔高勒镇生态资源优势,联合“道日娜”摄影公司精心推出家庭牧场+旅拍产业模式,打造阿巴嘎旗旅拍营地1处。自7月份正式启动以来,生态文明教育之旅和洪格尔旅拍营地累计引流游客2700余人次,营业收入30余万元。三是实施浑善达克沙地民宿项目建设,拟打造特色民宿一处。此项目已于2023年10月份整体完工,预计2024年5月中旬投入运营。四是将“马具用品”“马奶”“阿巴嘎潮尔”“阿巴嘎民族服饰”“阿巴嘎奶食品”等地方特色商品融入多项文旅新业态,同时顺应市场需求,推出马奶咖啡、马奶糕点等创新商品,在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弘扬、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更好地激发了消费新活力。

  四、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娱”体验

  第八届人民那达慕突出人民性、传统性、现代性三个特点,不仅设置“男儿三艺”竞技赛、民俗文化比赛等传统项目,还创新推出首届“迷你( mini)”儿童那达慕、首届马奶文化节、中蒙俄贸易商品展销会、星空露营音乐会等众多文旅品牌活动,那达慕期间旅游人次47187人次,带动旅游收入708万元。二是2023年7月我旗被评定为“中国马奶之乡”,借势“国字头”品牌热度举办第十一届“黑马文化节”、首届“蒙古马精神杯”中国马都锡林郭勒盟蒙古马超级联赛阿巴嘎旗站赛事,各类比赛涵盖“男儿三艺”竞技赛、最美黑马及最美骑士评比、马上拾哈达、骑射比赛、套马比赛、耐力赛、接力赛、黑马摄影挑战赛、传统马装具用品展示等多类马赛事和活动,充分将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我旗黑马、马奶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五、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健康发展

  一是为积极培养与支持牧区旅游接待户,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以《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试行)》《〈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 41648-2022)实施工作导则》等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牧区旅游发展,同时将牧区接待户以多点分布式纳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保障牧区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为进一步提升我旗旅游发展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与北京嘉煜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借助专业团队从旅游活动的策划到宣传推介,再到重点项目的运营策略制定等提供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策划方案,为阿巴嘎旗旅游业提供专业的策略支持和执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