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情况 |
案由: | 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保护的建议 | 提案号: | 0056 |
提案人姓名: | 阿拉塔毕力格 | 提案时间: | 2024-04-04 00:00:00 |
提案内容 | |||
一、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主要通过“依师带徒”的方式延续,非遗的“灵魂”存续于传承人的头脑中,而缺少基本的数据资源,使非遗的保存传承受到一定的局限,不利于“非遗”的普及传承和产业化发展。锡林郭勒盟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勒勒车、马鞍、马头琴、蒙古包、服饰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北疆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非遗的钟爱正在递减,随着老一辈承传人年事越来越高,一些非遗则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原因分析 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非遗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利用快速发展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进程,可以促进非遗的保存、传承与传播,可以说是非遗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建议 一是树立非遗大数据思维,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制定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案,划拨专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设,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 二是做好相关文字、图片及视频收集工作,对各旗县市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进行三维建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数据库的形式,对全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 三是完善非遗项目基础数据的采集,逐步建立起非遗的数据资源体系,把非遗的文献、图片、碑刻、影像等实物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数字化转化存储。建立非遗文献档案库,把非遗实践的场所、工具、产品等,进行数字化文字、图像、音像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实践的动态过程,进行动态、立体、高清晰地记录,分类整理和数字化存储,进而为非遗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四是运用普查收集及不断补充所得的各项资料,建立锡林郭勒盟数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将其成果上网,使民众在互联网上及时了解我盟非遗项目的最新最全资料展示,为媒体工作者、学术研究者、文化爱好者等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五是优化非遗的利用措施,探索利用终端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动态,在文化旅游、创业就业、乡村振兴等机构和场所展示,更好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成效,通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让数字化非遗利用和创新平台发挥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
提案答复 |
回复时间: | 2024-07-05 00:00:00 | ||
答复内容 | |||
关于对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 第0056号提案的答复 阿拉塔毕力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保护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盟行署和旗县市人民政府均已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自2017年起,盟本级落实了盟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的传习补贴,同时每年安排100万左右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近三年,旗县市(区)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年均约70余万元。2021年事业单位改革中,盟文化馆继续加挂盟非遗保护中心,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也在文化馆基础上相继加挂非遗保护中心,其他旗县市文化馆也成立专门部室开展非遗保护工作。2017年,成立了锡盟非遗项目(传承人)评审委员会,负责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评审申报工作。2021年11月,我盟出台《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实施细则》。 我盟已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1项,国家级项目14项、自治区级项目125项、盟级项目246项、旗县市级项目463项。拥有国家级传承人9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37名,盟级传承人327名,旗县市级传承人812名。为加强对传承人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每年与传承人签订《传承目标责任书》并对传承人进行集中培训及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发放传承人传习补贴。 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基地,目前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处、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个;建设非遗展馆8个、非遗传承基地(所)43处,其中国家级2处、自治区级2处、盟级12处、旗县级27处。抓好普查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建立档案,截至目前,全盟共普查非遗线索2000余条,建立非遗名录档案329卷、传承人档案428卷,收集实物500余件,拍摄录像资料近2000小时、录音资料7.2GB、图片3万多张,编辑出版了《游牧文化之旅》《巴彦查干敖包祭祀》《永恒之韵》《阿斯尔音乐》等光盘书籍,发表理论文章近100篇。 二、24小时数字非遗 为满足群众获取线上非遗鉴赏需求,盟文体旅游广电局大力实施数字化,打造24小时非遗文化阵地,将优质资源送上“云端”,只需点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云平台、锡林郭勒千里码、锡林郭勒文化旅游、锡林郭勒盟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快手,就能反复浏览观摩非遗内容,截止目前阅读、浏览量达到110万人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非遗文化服务。 三、组织开展区域性非遗展示展演 以重大节日及活动为契机,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连续举办了十三届锡林郭勒盟非遗保护成果展及两届“非遗年货节”、“华北五省市非遗保护交流展”、“蒙古族毡绣”主题展、首届内蒙古音乐节非遗展、“锡林郭勒遇见福州”—2019年非遗交流活动、“永远跟党走——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同时,利用旗县市各类文化品牌活动,年均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宣传、讲座等活动达到100余场,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自治区参加国际、国内大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将长调、呼麦、马头琴、火不思、搏克等20余项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趣味性活动,在部分学校开设特色课堂,让青少年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探索与实践中实现传承与保护。另外,2019年组织开展了首批锡林郭勒盟“小小传承人”评选活动,最终评选67名青少年儿童为第一批非遗“小小传承人”。2019年苏尼特左旗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和2021年锡林郭勒盟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 积极与各级宣传媒介合作,拍摄了多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技艺专题片,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解、保护、宣传活动。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央7套、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栏目、锡盟广播电视台《走遍草原》《今日视点》栏目、《锡林郭勒日报》、《锡林郭勒晚报》等多家媒体分别做了锡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访,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从而,扩大了锡林郭勒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2020年“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被列入全国10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近年来,利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沿线地区累计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近70场次,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等地区长期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