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情况 |
案由: | 关于“合理解决牧区用电问题”的提案 | 提案号: | 0052 |
提案人姓名: | 巴根那 | 提案时间: | 2022-03-01 00:00:00 |
提案内容 | |||
牧区通电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彻底解决牧区用电问题,才能改变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西乌旗各苏木镇、嘎查普遍存在通电用电难的实际情况,在电力保障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同牧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很大差距。通电难用电难问题,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减羊增牛”战略顺利实施和牧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牧区畜牧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应当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 一、西乌旗嘎查牧户用电情况总体现状 根据电业部门对全旗93个嘎查统计汇总数据显示,牧区总通电户数为10964户,其中通网电户7479户,安装风光互补户3485户,牧区通网电率达到68.21%。牧区通网电工作实施以来,全旗有符合条件的86个嘎查接通网电,其余7个嘎查(481户)因无电源点未能接通网电。 电力部门就解决牧区用电难问题,2020年,西乌旗根据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转网电有关原则对全旗3485户未通网电牧户进行筛选,符合通网电条件的牧户为284户统计上报2021年组织实施。目前,其他未通网电还有3130户,因牧户居住分散不集中,解决通网电,首先需要解决电源点的基本问题。建设延伸电源点,预计需新建35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线路1222公里,预计投资1亿多元;预计新建10千伏线路11894公里,0.4千伏线路2504公里,变压器1565台62600千安,预计总投资20多亿元。此项工程,建设规划、立项难度较高、困难较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牧区部分嘎查牧户无法通网电。原因集中在:一是上级电力部门每年分摊给各旗县各嘎查通网电户指标较少;二是牧区牧户居住分散,与电力主线距离较远,超出电业局通网电距离条件;三是线路通过的嘎查草场,有的嘎查要求给予草场补贴和赔偿。 2.风光互补项目设施存在短板。一是供电设施电瓶容量不能满足牧户全天使用,功率不够、电压不足,不能满足家用电器的用电量;二是因电压不足,无法使用机井抽水、现代化饲料粉碎机、草料切割机等农用机器设备,对现代化畜牧业经营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阻碍;三是风力、太阳能发电机的电瓶及太阳板容易损坏,2—3年进行维修及更换,需要支出成本较高,增加了牧民支出负担。 3.基层群众发展意识不足,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电力部门反映,在电力线路维护和施工过程中,存在部分牧户不配合电力施工的现象存在。 三、几点意见建议 1.加大通电项目资金投入。上级电力部门应以未通电区域为重点,倾斜项目投资力度,提高项目数量和覆盖率,延伸通网电距离标准,把距离电源点2公里内的牧户纳入实施通网电项目。 2.强化项目申请。各旗县市区各苏木镇加强与电力部门沟通,测量牧户与电源点的位置,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批次、分年度,将有条件通网电的牧户纳入项目范围,逐步提高牧区通网电比例,满足牧民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3.打破以嘎查为单位的划分,改为用电牧户集中地区划分电源点。规划新搬迁户建设地点,坐落在电源路线较近的区域,建设通电试点区域,集中项目投资,并加强对牧户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基层群众配合理解力度。 4.提高升级电源点输电功率。建议电力部门对牧区电网进行全面排查,了解牧户用电负荷。对牧区电网实施改造升级,加强供电跟踪服务,尽可能保障牧户畜牧业生产用电需要,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5.形成风光互补设备管理长效机制。对于无法通网电牧户,风光互补设备尤为重要。近几年,上级没有下达风光互补设备项目,加之牧民以前享受的风光互补项目因年久,存在功率不够、项目后期保养维修成本较高问题,建议出台风光互补项目管理延续政策,实施长期动态服务和管理,同时,对风光互补设备进行科技攻坚,提高电力功率,解决电瓶储电问题,推出适合牧区环境的风光互补设备。 |
提案答复 |
回复时间: | 2022-07-01 00:00:00 | ||
答复内容 | |||
能源局 关于对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 第0052号提案的答复
一、全盟未通网电情况 根据2020年我局对全盟12个旗县市(区)开展的未通网电农牧户统计摸排情况,全盟现有农牧户79337户,其中56137户实现了通网电,通网电率达到71%,除多伦县、太仆寺旗已全部实现通网电外,其余10个旗市(区)共有未通网电牧户23200户,全部利用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供电。 未通网电牧户分地区看,东乌旗5821户、东苏旗4256户、阿巴嘎旗4164户、西乌旗3485户、西苏旗1884户、锡林浩特市1814户、正蓝旗1038户、乌拉盖管理区645户、正镶白旗52户、镶黄旗41户。 未通网电牧户用电现状看,2000瓦以下14027户,2000瓦及以上9173户。 全盟通网电工程,“十三五”期间先后完成了7105户牧民转网电工程,2021年计划1839户(总投资1.4亿元),其中阿旗451户,东苏256户,受手续未办结影响年内未能实施,一并转结至2022年实施。2022年盟电业局计划实施1779户(总投资1.7亿元),其中阿旗375户、东苏391户。 二、全盟三相电(380千伏动力电)通电情况 按照蒙西电网公司“行政村(嘎查)具有一座10千伏三相变压器即认定为实现三相电全覆盖”的标准,我盟除东乌旗、阿旗未实现行政村(嘎查)三相电全覆盖外,其余各旗县市(区)行政村已全部通了三相电。但这些10千伏三相电变压器主要集中在行政村人口集中居住地区,对于已通网电的偏远农牧户未能有效覆盖。目前,全盟三相电通电工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三相电已覆盖的行政村受输电距离远、主变容量不足等因素影响,通电质量差,无法满足大型设备用电要求;二是偏远已通网电牧户全部为两相电,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限于盟电业局在实施偏远牧户转网电工程时,为达到“户均投资不超10万”的标准,全部采用“10千伏单相变压器(标准行业用语,两相电采用的是单相变压器)”较“10千伏三相变压器”便宜了近10万元。 为有效解决农牧民生产三相电的用电需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已实现三相电覆盖但通电质量差的,盟电业局承诺只要农牧民有需求,可通过旗县供电部门统一报装至盟电业局,按照农网“业扩包”(供电业务扩展打包)工程实施,不受投资计划和投资额限制,力争全部当年实施。二是对偏远已通两相电牧户。鉴于全盟尚有2.3万户牧户未通网电,这些农牧户是农网投资的重点,二相电升级为三相电工程只能随着大电网的延伸和35千伏变电站布点的增加逐步解决。近日,我局已派专人配合行署赴蒙西电网公司汇报,争取蒙西电网公司加大对我盟农网升级改造的支撑力度,提高转网电户均投资标准,在后续解决未通网电农牧户通电工程时,统筹考虑牧民需求,优先通三相电。 三、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工程情况 (一)工程简况 2015年我盟启动实施了偏远未通网电地区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工程,利用3年时间,为偏远未通网电地区有需求的约1.07万农牧户安装1500—3000瓦的风光互补发电设备(1500瓦单套采购价格约2.5万元、合计约1千套,2000瓦单套采购价格约3.5万元、合计约4300套,3000瓦单套采购价格约4.2万元、合计约5400套),累计投资约4亿元,其中牧户承担15%,剩余85%分别由自治区40%、盟级35%、旗级10%予以承担解决。工程的实施切实提升了偏远未通网电地区农牧户的生产生活水平,使很多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油灯粪火”、“只能照明”的生活,满足了农牧民使用电视机、冰柜、电饭煲、剪毛机、小型抽水泵、电焊机等低功率电器的需求,得到了农牧民广泛认可和好评,成为我盟落实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重要抓手,并于2017年经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区推广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1.未通网电牧户基数大居住分散,难以实现网电全覆盖。我盟电力基础设施水平属全区相对落后地区,全盟尚有约2.3万户未通网电牧户,占全盟牧户的四成以上,这些牧户多数分布在全盟1103公里的边境沿线地区,居住偏远分散,电网难以覆盖。虽然盟电业局按照蒙西电网公司要求的户均投资不超10万的标准在“十三五”期间先后完成了7105户牧民转网电工程,但随着工程的推进,满足通电标准的牧户越来越少,同时随着林草政策趋紧,草原征占费用、工程施工费也不断增加,以大网电延伸的方式解决全盟偏远地区缺电问题难度较大。 2.现有新能源设备功率低已无法满足牧民生产生活需求。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牧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屏电视、大容量冰柜、冰箱、热水器、吸油烟机、大型电焊机、碎草机等大功率生产生活电器已逐步走进了牧民家中,随之而来的用电需求也不断增加。当前我盟未通网电的2.3万户牧户中尚有约1.4万户牧民仍在使用2000瓦以下较低功率新能源通电设备,仅能满足照明和小型电视用电需求。 3.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工程并未实现全盟全覆盖。我盟实施的偏远未通网电地区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工程,采取的是牧民自愿申报,个人承担15%的费用,并非全盟全部牧民全覆盖实施,受当时部分牧民尚未有用电需求、自家刚更换了新设备等因素影响,这些牧民并未申报升级工程,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牧民有了更高的用电需求,通过2020年摸底,全盟约有8000户牧民有意愿将现有设备升级到2000千瓦以上。 4.多数设备老化、破损,大功率设备变为小功率。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工程2015年实施了5483户,2016—2017年实施了5336户。目前,超半数设备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超过了保修期(3-4年),蓄电池、逆变器、风机等设备老化、破损问题突出,设备的实际输出功率远低于到额定标准,部分农牧户无力承担,导致设备失修、甚至丢弃,有的牧户家风机已不能使用,仅剩光伏板在用,原有的大功率供电设备老旧成了小功率设备。以蓄电池更换费用为例,3千瓦的设备3-4年便需更换6块铅酸蓄电池,以旧换新价格约7000元,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5.新型新能源设备投资高,普及推广需财政支持。在自治区、盟、旗三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盟“十三五”期间安装的约1.07万套设备得以有效实施。现有的新型新能源设备已普遍采用锂电池储能技术,相较于传统铅酸电池具有储电能力强、更换周期超10年等优点,相应的整套价格也在6万元以上,农牧民难以独自承担,未来如果想要普及推广仍需国家、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 (三)新型户用新能源设备试点情况 2020年末,我局积极与华为公司协商对接,将该公司用于欧美国家基站供电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引入锡盟作为新型户用新能源设备试点,该设备与传统设备相比的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电池方面。华为低温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倍率是传统铅蓄电池的5倍(充电快,放电能力大),使用寿命是传统电池的3倍(传统电池使用年限为4~5年,华为的可以达到15年),蓄电能力一块锂电池相当于4块铅蓄电池,价格基本一致的。 二是逆变器方面。相同的3千瓦输入功率最大转换为6千瓦的输出,是传统逆变器的1.5倍。 三是光伏板发电设备方面。采用新型光伏板光电转换效率为19%左右,较传统的14%,高出5个百分点。 四是在售后服务上。华为作为世界大型科技企业可提供终身售后服务,并计划与我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面向牧区的专业设备维护技能人才。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满足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的用电需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我局在督导盟电业局对未通网电牧户“能通尽通、应通先通”的同时,也积极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展研发了新型智能新能源户用系统。目前,首批5套试点设备已分别在锡市、阿旗、西苏旗安装,该系统输出功率高、质保期长、兼容既有设备,能够大幅提升供电质量,可有效解决边疆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和清洁取暖需求。恳请盟委、行署对试点设备后续的研发和推广给予支持,并帮助协调自治区政府继续对新能源用户系统升级工程给予财政资金支持,让广大守边戍边的农牧民群众更好地享受能源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助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 电业局 关于对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 第0052号提案的答复 巴根那委员: 一、存在主要问题回复 牧区部分牧户无法通网电,主要原因:一是,锡林郭勒供电公司高度重视新能源转网电民生工程,因供电部门为企业,无法及时掌握新能源转网电牧户数量、地点等基本情况,需地方政府摸底排查后提交供电部门,委托设计单位现场勘查,对符合《新能源转网电投资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的牧户,按照电力企业投资能力和工程施工承载力,分年度有序实施新能源转网电工程。“十三五”以来,经我公司积极争取,锡盟新能源转网电工程总投资10.97亿元,投资额占自治区的50%以上,共计为10633户牧民通网电,投资及分摊指标位于全区首位,其中:西乌珠穆沁旗新能源转网电工程总投资2.41亿元,共计为2223户牧民通网电,投资额占全盟的22%,通网电户数占全盟21%,特别是2022年我公司将西乌旗发改委所报符合《原则》牧户全部列入投资计划。二是,我盟地域辽阔,牧民居住极为分散,现未通网电牧户多数分布在全盟1100余公里边境沿线地区,距离变电站及电力线路过远,难以保证电压质量,即使为部分牧民通网电也会因电压低导致无法正常使用。三是,“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转网电工程未发生任何补偿费用,随着林草、保护区、生态红线等政策趋紧,投资增加,手续无法办理,施工阻拦,工程实施难度加大。 二、意见和建议回复 1.随着农牧区电网工程有序实施,网架完善电压质量提升,满足条件的牧户逐步增多,在锡盟行署的积极协调下,今年7月内蒙古电力公司将《原则》中的户均投资10万元提升至15万元,通网电线路长度由0.6公里提升至1.2公里左右,大幅增加了通网电覆盖面,2023年,我公司根据新《原则》计划为西乌珠穆沁旗234户牧民通网电。 2.目前,盟能源局正在开展新能源转网电牧户摸底和规划编制工作,我公司将以此规划为依据,计划将投资在15万元以内的所有通网电牧户纳入电网规划,积极落实投资,按照施工承载力,逐年分批实施。 3.为满足《原则》,各级政府可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偏远农牧区用电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7]66号),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和在保护区或生态红线内的未通网电牧户搬迁至电网覆盖区域,电网是整体系统,不以区域划分,任何周边电源均可接入。 4.我公司坚决落实国家、自治区、我盟乡村振兴等系列部署,认真分析电网存在问题,掌握民生用电需求,已经适度超前编制了我盟“十四五”电网规划,农牧区电网投资达33亿元左右,正在有序实施,可持续推进农牧区电网巩固提升。 |